国庆假期的景德镇,“鸡排哥”几乎成了现象级的存在。
短短一个月,他从一个路边摊档口的小老板,被网友追捧成了网络红人。
因为他卖的不只是鸡排,更是一份久违的烟火气和情绪价值。
而大大的鸡排、穿透屏幕的招呼声、夸张的吆喝和标志性的姿势,成为了这个假期最魔性的符号之一。
就在“鸡排哥”火爆出圈的同时,另一个名字——正新鸡排,也被网友从记忆深处重新打捞出来。
只是,它带来的除了舌尖上的满足,还有一场集体回忆杀中的尴尬与不适。
01鸡排回忆杀诞生了一批“喷射战士”“鸡排哥”的走红,意外带动了正新鸡排部分门店生意的短暂回暖。
有网友发帖表示,因为频繁刷到“鸡排哥”的视频,自己一周内竟点了四次正新鸡排,比过去一年加起来还要多。
主播也在直播间里积极回应网友们的热情,并喊话大家到身边的正新鸡排尝一尝。
然而,这份送到嘴边的泼天流量,正新鸡排却似乎接不住。
评论区很快就被吐槽淹没:“每次便秘就点它,吃完立刻通畅”“昨晚刚点,半夜就开始拉肚子”“我也是馋得不行点了一份,结果窜了一晚上”。
因此有人调侃正新鸡排已经超越华莱士,成为“新一代喷射战士”。
而在网络用语中,“喷射”是指食用后所引发的急性腹泻。
这不是偶然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与正新鸡排相关的投诉高达1388条,内容多涉及食品中出现异物、变质、生肉以及食用后腹泻等问题。
从2022年北京门店因工具混用被责令整改,到2023年湖南张家界门店因老鼠出没被查封,再到2024年江西赣州门店被曝苍蝇污染、油20天不换……
正新鸡排的食安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只是当“鸡排哥”的透明制作与正新鸡排的黑历史形成对比时,消费者的不满再次被点燃。
02正新鸡排怎么了?今年5月,一则“正新鸡排鸡腿里全是蛆”的视频冲上热搜,把品牌再次推向风口浪尖。
●图源:微博@荔枝新闻
尽管涉事门店称“顾客早上买下午才退”,当地市监局也已介入调查并封存送检,但公众的信任早已摇摇欲坠。
在这背后,是正新鸡排经营问题的集中爆发:
供应链难以统一把控,门店加盟良莠不齐,卫生标准参差不齐。
窄门餐眼最新数据显示,其门店数量从2021年巅峰期的2.5万家,已经骤降至目前的约1万家,跌幅高达60%。
曾经的“下沉市场王者”,如今连万店规模都已难保。
●图源:小红书
与此同时,价格也在悄悄上涨:以往“10元鸡排+酸梅汤”的招牌组合,如今在北京平均已超过14元,上海也普遍超过12元。
更令人诟病的是,品牌对食安问题的回应往往停留在“正在核实”“部分情况不属实”等官方口径,鲜少公布具体整改措施。
究其原因,是正新鸡排的加盟模式导致总部对门店监管粗放,供应链管理和员工培训都存在漏洞。
而产品结构单一、缺乏创新,也让它在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逐渐失去竞争力。
03“鸡排哥”合影被围堵,无奈发声不只是正新鸡排,爆火的“鸡排哥”似乎也遇上了点麻烦。
国庆期间他被游客层层围堵,收摊时与顾客拍照,又一度被挤到墙角无法呼吸。
对此“鸡排哥”无奈表示:“何必要那样挤啊,我真搞不懂了,我挤在那个地方,是一点空气都没有了,我人都要窒息掉了。”
尽管他和家人开设多个摊位分流顾客,甚至营业到凌晨,却仍难满足汹涌的人潮。
有人心疼他累到“说不出话”,也有人吐槽“鸡排哥没有情绪价值了”。
从幽默互动到沉默疲惫,流量的另一面是体力的透支与私生活的侵扰。
面对“赚得盆满钵满购置多套房产”的传言,他也只能幽默回应:
你多来,我才能多卖2份,并澄清自己只有一套家人共住的老房。
●图源:小红书@恭喜土土
“鸡排哥”的走红,其本质是情绪价值的胜利。
他不仅公开制作过程、自证没有科技与狠活,还坚持学生优惠、拒绝加盟与直播,守住小摊的初心。
然而,当流量如潮水般涌来时,个体的承载力终究有限。
鸡排哥不是工具人,过度追捧可能会让这份真诚互动变成负担。
04
鸡排里的生意经
“鸡排哥”与正新鸡排,仿佛商业世界的两个镜像:
一个用透明与真诚赢得人心,一个因失信与疏管理陷入困境。
正新鸡排的萎缩与品牌形象受损、产品单一有关。
而“鸡排哥”的爆火,则反映出消费者对诚信、温度与情绪价值的渴望。
但是,流量终会退潮,信任却不会一夜建成。
无论是个人还是品牌,只有把品质与责任放在首位,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正如红星评论所言:“真诚生出信任,信任滋养口碑,口碑汇聚人心,这样的流量才有生命力。”
当“鸡排哥”在疲惫中坚持出摊,当正新鸡排在投诉中艰难求生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块鸡排的浮沉,更是一个时代对商业本质的重新审视。
来源:品牌头版
赢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